horizontal rule

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应天书院 宋朝的四大书院 宋朝文化 宋朝

岳麓书院

  在岳麓山东面山下,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冠。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采纳刘*的建议,由官府捐资兴建。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宋室南迁后,书院于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65年)湖南安抚史刘珙重建 。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张栻二人主持讲学期间,是岳麓书院全盛时期,学生达1000人。当时有民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并且称书院为“潇湘洙泗”,将它与孔子在家讲学的地方并称。恭帝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将阿里海牙兵毁书院,元世祖运载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郡人学正刘必大才又重建。此后,数经兵灾,屡经修复,到清康熙(公元1662-1720)年间,书院又有大的复兴。康熙以“学达性天”赐给书院,乾隆(公元1736--1795)亦赐书“道南正脉”匾额。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后又改为高等师范,1918年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迁此。1926年,工专、商专与政法专校合并,改为湖南大学。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1981-1987年按原貌分期修复。书院前厅左右两壁石刻“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为朱熹所写。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为中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岳麓山风景区重要观光点。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一千余年来,这所誉满海内外的著名学府,历经宋、元、明、清时势变迁,迨及晚清(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千年学府,弦歌不绝”,至今书院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面向全球招生。

历史沿革

前期
  (唐末至元代)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 年)麓山寺创立,至今仍保存完好。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的推崇。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他还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次会讲,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所以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绍熙五年(1194年),在岳麓会讲27年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经过他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

  1275年元兵攻破长沙,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岳麓书院几百学生参与战斗,城破后大多自杀殉国。元统治者统一全国后,极力推动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潭州学正刘必大主持重建岳麓书院,仅废10余年的岳麓书院又开始恢复生机。1314年(延元年)郡别驾刘安仁再次主持大修。元末战乱再起,岳麓书院又于1368年(至正十八年)毁于战火。

中期

  (明代)   明初,朱元璋奉行“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政策。重视地方官学的复兴,而不倡导书院教育。全国书院颓废,岳麓书院也因此沉寂了百余年。成化(1465-1487)年间,书院开始逐渐恢复。1432年(宣德七年),由民间集资促成岳麓书院最早的一次修复。1469年(成化五年),长沙知府钱澎再次兴复书院,但不久又废。1494年(弘治七年)长沙府通判陈钢终于使岳麓书院基本恢复旧貌。自明宣德始,经地方官员陈钢、杨茂元、王韬、吴世忠等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主体建筑第一次集中在中轴线上,主轴线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至岳麓山巅,配以亭台牌坊,于轴线一侧建立文庙,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壮丽景观。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   1507年(正德二年),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来岳麓讲学。王守仁及其弟子在岳麓书院的讲学是继南宋湖湘学派之后,岳麓书院的又一次重要学派活动,导致了岳麓书院又一个学术繁荣期的到来。   1643年(崇祯十六年),张献忠部队进攻长沙,与明朝官军进行激战,书院在混战中被毁。

后期

  (清代)   清初朝廷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1652年(顺治九年)曾调令:“各提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 书义理,着实讲求,躬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实谈废业。”然已经实行了数百年的书院制度,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修复书院的呼声日趋强烈。就在顺治帝诏令各地“不许别创书院”的当年,湖南巡抚彭禹峰就聘请长沙府攸县县学生刘自主持岳麓教事,并未受到处罚。   随着统治的日益巩固,顺治末年对书院的抑制政策开始松弛,康熙、雍正年间进而实行支持和鼓励政策。1668年(康熙七年),巡抚周召南下令重建岳麓书院,基本恢复了原有规模。1674年(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发动三藩叛乱,攻克长沙,刚刚修好了才4年的岳麓书院即兴即毁。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巡抚丁思孔又重建岳麓,置膏火田数百亩,并两具疏章,请求御书匾额。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春,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帝又赐御书“道南正脉”于岳麓,岳麓书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再次获得肯定。乾隆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书院的建设进一步发展。期间罗典、欧阳厚均各主院27年,创建和恢复书院古迹数十处。1833年(道光十三年)巡抚吴荣光仿学海堂制,在此创设湘水校经堂,首开湖南书院教学改革之风。1852年(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进攻长沙,岳麓书院受到战火毁坏,史称“书院毁半”,随后院长丁善庆率诸生捐资又逐次修复。1868年(同治七年)巡抚刘昆主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建。清末,岳麓顺应历史潮流,设译学、算学等科,增置时务和西学图书,进行了教学改革。

改制

  (清末至今)   清末实施新政,废书院而兴学堂,“岳麓书院”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湖南巡抚赵尔巽奏废为湖南高等学堂(1897年长沙时务学堂创立,1899年改为求实书院,1902年改为湖南省城大学堂,1903年与岳麓书院合并组建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湖南高等学堂奉令停办,工科学生按志愿送到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同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命迁入。民国四年十二月《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志·建制第二》载:“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即故岳麓书院。”(第2页)。1917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令停办,并入武昌国立师范学校,同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接收了前湖南高师的全部校产和一部分教师。1926年湖南工业、商业、法政三个专门学校合并,正式成立省立湖南大学,仍以岳麓书院为一院,新建校舍为二院。1937年,省立湖南大学被国民政府教育部确立为国立湖南大学。   1938年4月,日本战机轰炸湖南大学校园,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毁。1941年4月日机再次轰炸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御书楼、半学斋、静一斋等处均中弹倒塌,文庙大成殿及孔子像被炸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修复。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被撤消。在湖南大学旧址上,以原湖南大学土木系和基础教育部为基础,合并其他一些大学的相关院系,组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扩充后更名湖南工学院,195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湖南工学院恢复为湖南大学,增设文、理科,设十二个系,重新确定文、理、工综合性大学发展模式。   1981年,岳麓书院开始大规模修复工程,1986年10月,在历经5年大修后,岳麓书院正式对外开放参观。湖南大学先后在此成立文化研究所和下属学院(名即为岳麓书院),招收历史、哲学等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生。

岳麓书院的历代山长

  山长是中国古代书院的负责人,也即现代意义上的“院长”。山长一词最早见于《荆湘近事》:“五代蒋维 东隐居衡岳,受业者号曰山长。”至宋相沿为习,亦称山主、洞主等。岳麓书院可考的山长共有55位。
宋朝
  周式 孙胄 彪居正 张栻 吴猎 顾杞 黎贵臣 凌登龙 欧阳守道
元朝
  朱某 张厚
明朝
  叶性 陈论 熊宇 张凤山 张元忭 吴道行
清朝
  郭金台 刘自廷 王祚隆 蔡上宽 车万育 郭金门 李中素 刘大抚 刘琪 陈佑祉 陈际鼎 廖俨 李文炤 易宗涒 吴尧山 李天柱 曹耀珩 黄明懿 房逢年 王文清 刘暐泽 周焘 旷敏本 欧阳正焕 刘元燮 万年茂 张九镒 熊为霖 罗典 王坦修 袁名曜 贺长龄 欧阳厚均 龙瑛 丁善庆 周玉麒 徐棻 王先谦

岳麓书院的书院学规

  中国书院一般都有学规。所谓学规,是书院订的用以规范生徒学习、生活行为的规矩章法。

  岳麓书院的学规,最早源于朱熹的《书院教条》,到清代乾隆年间,欧阳正焕任书院院长时,提出“整、齐、严、肃”四字并撰诗,刻在碑上嵌于书院讲堂右壁,流传至今。这四个大字刚劲有力,令后人景仰不已。

  岳麓书院学规: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时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岳麓书院的书院楹联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 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悬于前门)

  三湘隽士讲研地 四海学人向往中 (悬于赫曦台)

  合安利勉而为学 通天地人之谓才 (悬于赫曦台)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悬于大门)

  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 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悬于大门门厅)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悬于讲堂)

  一水长流池不涸 两贤互磋道终同 (悬于讲堂)

  岳麓学府传千载 书院育材有良规 (悬于讲堂)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 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悬于讲堂)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千古 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 (悬于讲堂)

  圣域修文,前有朱张讲坛,宋清宸翰 名山汲古,上藏三坟五典,诸子百家 (悬于御书楼)

  训诂笺注,六经周易尤专,探羲、文、周、孔之精,汉宋诸儒齐退听 节义文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洛、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一先生 (悬于御书楼)

  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 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 (悬于讲堂侧门)

  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 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 (悬于半学斋)

  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悬于大成殿)

  觉世庸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 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 (悬于大成殿)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悬于大成殿)

  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 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 (悬于大成门)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悬于文庙庑廊)

  不为子路何由见 非是文公清退之 (悬于文庙庑廊)

  业精干勤,漫贪嬉戏思鸿鹄 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 (悬于教学斋)

  陟此峰颠,看湖浪湘波,总是源头活水 拜兹堂上,仰贤关圣域,无非心地严师 (悬于讲堂侧门)

  教同化雨绵绵远 泉似文澜汩汩来 (悬于百泉轩)

  学忆宋张绵圣脉 书传虞夏刻螭虬 (悬于百泉轩)

  金声玉振 虎跃龙腾 (悬于成德堂)

  胸怀子美千间厦 气压元龙百尺楼 (悬于时务轩)

  放鹤去寻三岛客 任人来看四时花 (悬于吹香亭)

岳麓书院大事年表

宋元
  开宝九年 976年 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孙迈有记(无考)

  咸平二年 999 潭州太守李允则创建,王禹偁作记

  咸平四年 1001 李允则请奏书,诏赐诸经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赐建湘西书院

  大中祥符五年 1012 山长周式请于太守刘师道扩建书院,谭绮记(无考)。

  大中祥符八年 1015 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岳麓书院匾额,对衣鞍马,内府书,于是书院之称闻名天下

  绍圣四年 1097 地方当局欲改岳麓书院为鼓铸厂,湘阴县尉朱骆抗言不可毁

  北宋末年 创立“潭州三学”

  南宋 绍兴元年 1131 毁于战火,“什一仅存”

  乾道元年 1165 湖南安抚使刘珙命州学教授邵颖重建,次年延请张拭主教事

  乾道三年 1167 九月朱熹自闽来访张拭,留止2月,讲学院中,与张拭论中庸之义,手书“忠、孝、廉、节”,十一月同游南岳

  乾道五年 1169 张拭知严州,彪居正任书院山长

  乾道七年 1171 张拭还长沙,主岳麓、城南两书院

  淳熙十五年 1188 湖南安抚使潘畴修葺书院,陈傅良来院讲学,并作记,山长顾杞,堂长吴猎

  绍熙五年 1194 朱熹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牒委教授兴学岳麓,并在书院讲学,更建书院,聘黎贵臣为讲书执事 淳佑十年 1246 理宗赐“岳麓书院”匾额,别建湘西精舍于书院南 淳佑十年 1250 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聘欧阳守道为岳麓书院副山长,欧阳新为讲书。

  元代 至元十三年 1276 元将阿里海牙焚毁书院,诸生抗元,乘城共守,死者无数

  至元二十三年 1286 学政刘必大重建,朱渤作记(无考)

  延佑十年 1314 别驾刘安仁,主簿潘必大重修书院,聘朱某,张厚相继主院,吴澄作《岳麓书院记》、《百泉轩记》

  至正末年明洪武元年 1368 毁于兵火

明代

  成化五年 1469 知府钱澍重建礼殿及麓山寺碑亭

  弘治七年 1494 通制陈钢重建书院

  弘治九年 1496 知府王 ,杨茂元续建,李东阳作记,善化教谕叶性为山长

  正德二年 1507 王守仁谪贵州龙场,道经湖南,讲学岳麓

  正德三年 1508 陈论任山长,创射圃

  正德四年 1509 守道吴世忠拆毁道林寺,扩建书院

  正德九年 1514 陈论首编《岳麓书院志》

  嘉庆六年 1527 知府王秉良,孙存相继扩建

  嘉庆九年 1530 世宗颁御制“敬一箴”即“程子四箴”

  嘉庆十八年 1539 知府季本重建,并将学岳麓

  嘉庆四十四年 1565 推官翟台重建

万历十年 1582 张元忭讲学,李天植重建

  万历十八年 1590 知府吴道行重建

  万历三十九年 1611 县尹唐源等重建,邹元标记

  天启元年 1621 邹元标讲学岳麓

  崇祯六年 1633 吴道行任山长,编《岳麓志》

  崇祯十一年 1638 王夫之读书岳麓,与旷鹏陛等创立行社

  崇祯十五年 1642 高世泰讲学岳麓,并助修岳麓

  崇祯十六年 1643 书院毁于兵火,翌年吴道行绝食,卒于岳麓山

清代

  顺治九年 1652 刊立卧碑、聘刘自运为山长

  康熙七年 1668 巡抚周召南重建书院并作记

  康熙十三年 1674 书院毁于吴三桂兵变   熙廿三年 1684 巡抚丁思孔重修并作记,敦金门任山长

  康熙廿六年 1687 康熙皇帝赐“学达性天”额及御书《十三经》等,赵宁修《新修岳麓书院志》,李中素任山长

  康熙卅九年 1700 按察使常保扬重修并作记

  康熙五十六 1717 李文炤任山长

  雍正十一年 1733 立为省城书院,清庭赐银一千两,李文柱任山长

  乾隆二年 1737 赐银一千两修书院

  乾隆九年 1744 乾隆皇帝赐御书“道南正脉”额

  乾隆十年 1745 巡抚杨锡绂作《岳麓书院学规》

  乾隆十三年 1748 山长王文清手定《岳麓书院学规》

  乾隆廿一 1756 巡抚陈宏谋大修斋舍

  乾隆廿二 1757 山长欧阳正焕书“整齐严肃”为院训

  乾隆四十四 1779 巡抚李湖重修

  乾隆四十七 1782 罗典任院长,辟“岳麓八景”,修建筑多处

  嘉庆廿三年 1818 欧阳厚均任院长,捐资修书院,弟子著录者三千余人  

 道光十三年 1833 巡抚吴荣江创“湘水校经堂”于书院内

  道光廿六年 1846 丁善庆任院长,重修书院

  咸丰二年 1852 太平军过长沙,书院毁半,丁善庆率诸生捐修

  同治六年 1867 丁善庆主修《岳麓续志》

  同治七年 1868 巡抚刘崐大修书院

  同治十二年 1873 山长周玉麒刊《岳麓续志补编》

  光绪元年 1875 学政朱逌然将湘水校经堂改名为校经书院

  光绪十六年 1890 湘水校经迁湘春门外,改名校经书院

  光绪廿三年 1897 院长王先谦改章,设译学、算学等科,并参与创办时务学堂

  光绪廿七年 1901 清廷改学制,将各地书院院改为大、中、小学堂

  光绪廿九年 1903年 巡抚赵尔巽改岳麓书院为湖南高等学堂

嵩阳书院 白鹿洞书院

清明上河图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

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法规 境外法规 司法解释 典型案例 国际法及国际惯例